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航要闻 -> 正文

电气工程系:科研教学相长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信息来源: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3-03-21 访问量:

在学院首届科研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2012年校级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的名单也随之出炉。在即将受到表彰的12个先进个人中,电气系杨勇、刘雨棣、汪春华、刘洲洲四人荣列其中。细数这四人,他们从领导到普通教师、从教授到讲师、从50年代的老将到80年代的新秀,可谓老少相继,形成了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梯队。在这种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电气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以机制促进科研构建良好氛围

电气系领导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从制度、基础条件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便利。2008年电气系成立了以系主任杨勇牵头的系科研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地召开会议了解系里的科研动态,动员筹划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科研工作中的新问题和对策。2009年制定了《电气工程系教学科研奖励办法》,对每学期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和团队给予奖励,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在基础建设方面,电气系多方争取资金,于2011年建立了“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并以之为依托进行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综合性理论及应用研究。研究所为从事科研工作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研究平台,各课题小组成员在研究工中可以相互交流研究思路,共享研究资源,有利于提高研究效率,缩短研究周期。

以教学团队推动教学科研融合

2007年“测控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以国家级教学名师刘雨棣教授为带头人,瞄准测控技术研究前沿,先后和西安微电机研究所,西安飞机试飞研究院等单位合作研究课题,解决科研中的关键问题。教学团队的建设使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随之发展,科研教学也互动融合相互促进。我院申报成功的第一个本科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就是基于教学团队在专业和人才上的积淀。2012年申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及“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也随之申报成功。刘雨棣教授参与的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阳极钢爪全自动在链校直系统研制及推广”项目中关于感应加热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多功能开关等内容被写进《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中成为授课内容。

在资金短缺情况下,如何建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先进实验室满足教学、科研所需?刘雨棣教授经过多方设想,提出了将实验室建设内容、实验室建设经费与寻找科研课题和获得科研经费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建立并完成了凸显我院测控专业特色的“航空发动机测试实验室”,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条件。实验室建设中所涉及航空发动机的半物理仿真等内容也比较完美地解决了行业中极具探讨价值的课题。

以“领头羊”带动科研团队建设

作为电气系主任,自2008年起,杨勇牵头与陕西大地重光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先后签订技术服务合作协议6份,电气工程系多名青年教师参与了此项技术指导任务,这是电气工程系连续第三年承担的技术服务;2009年3月,电气系与西安景泰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研制交通信号监控机的协议,经过3个月的开发研制,成功地开发出JT-10-01型交通信号灯故障检测报警仪,并参加了当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北京国际交通安全设备博览会,代表了当前智能交通安全管理的最高水平,该产品受到了参会业主的普遍关注,收到了数十份订购议向。现样机已交付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从2011年开始杨勇作为主要负责人连续两年与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专家共同从事国防“863”项目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项目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以刘州州、汪春华为代表的科研新生力量也逐步成长。

教学团队的成长促进了科研团队的建设,在电气系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级教学名师刘雨棣等一批教授、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科研梯队,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

在全系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电气系初步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 教学科研相长”的良性循环,建成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等3个省级重点专业,建成了《单片机应用技术》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得4项省部级以上的教学科研成果奖。近三年,电气系教师成功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20余项,在各种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96篇,其中核心期刊59篇,EI检索4篇。承担各项研究课题11项,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5个。(宣传部 徐剑锋)